
风卷清云尽 · 空天万里霜
二十四节气的来龙去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基于对太阳周年运动的长期、连续、精确观测,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和气候变化的规律,历经数千年不断观测、修正、完善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时间知识体系。从"两分两至"到西汉《淮南子》确立完整体系,清初《时宪历》采用定气法精确计算,至今仍是指导农事的天人智慧结晶。它主要反映了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物候特征。
1、发现:源于上古先民(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区域)通过圭表长期观测太阳影子变化,精确测定“两分两至”,奠定基础。
2、发展完善:战国时期形成“四时八节”,西汉初期《淮南子》(刘安组织编撰,公元前139年前,地点寿春)最终系统确立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名称、顺序和天文定义。
3、计算方法统一: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时宪历》中统一全国采用“定气法”计算精确节气时刻(取代旧有的“平气法”)。
4、现代: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依据定气法精确计算并发布,是全球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剩余88%《二十四节气的前世今生》
索取号:P462/C49
馆藏地:市馆历史、地理/自然科学书库
架位号:南楼四楼西区05架A面02列05层
推荐理由:本书将二十四节气追古溯源, 着重讲述了在各个节气的典故。本书把二十四节气起源、产生、发展到最终定型的全部过程展示给读者, 从科学和历史的角度对二十四节气的前世今生进行详细地介绍, 其间穿插趣味性的故事和相关科学知识以期读者读来不觉枯燥并有所裨益。
霜降节气概说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210°时为霜降节气。时值深秋,此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夜间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表面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白色霜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意思是说,豺开始捕猎;树黄叶落;蜇虫也藏入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意味着冬天即将到来。
霜降气象学意义
霜
降
SHUANGJIANG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这其间是无霜期。早霜时节菊花盛开,也有叫“菊花霜”的。而此时的南方,橙黄桔绿、田野葱翠,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道:“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此时,南方的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华南南部则要到隆冬时节才会有霜。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和地形不同,贴近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会不同。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广东,而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霜降”的霜从哪“降”?
东汉王充《论衡》中记载:“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无论是露还是霜,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表散热迅速,导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即空气中水分达到饱和时的温度)以下,空气中多余的水分便会由气态转化为液态,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草叶、树叶等物体表面,这些小水珠就是露。相较于露,霜的形成条件更为苛刻。夜晚来临,当地面温度由0摄氏度以上降至0摄氏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分会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直接凝华成固态的白色冰晶,这些白色冰晶就是霜。霜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天气更加寒冷。意思是说“霜”并不是从天上降下,而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的。
民俗文化与各地区霜降习俗
霜降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其核心象征是自然循环的终结与冬季的序曲,寓意气温骤降、万物收敛,同时承载着农耕文化的丰收感恩与生命坚韧的哲学思考。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象征是自然循环与季节更替:霜降标志着秋季终结,阳气下沉、阴气始凝,古人通过“三候”(豺祭兽、草木黄落、蜇虫咸俯)描述万物进入冬藏状态,体现天地运行的规律。农耕文明的丰收寓意:霜降时节北方秋收扫尾,南方“三秋”大忙,传统习俗如吃柿子、登高赏菊等,既庆祝丰收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清嘉录:中国人的节日之书》
索取号:K892.45/G68
馆藏地:市馆历史、地理/自然科学书库
架位号:南楼四楼东区19架A面03列05层
推荐理由: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述江南地区岁时风俗的经典著作。作者顾禄,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江苏吴县人,与父老乡亲闲谈吴地风俗,经年累月,所见所闻,都留心记录,积攒成书,命名为《清嘉录》,书名取自陆机《吴趋行》的诗句:“土风清且嘉”。该书按月份顺序,分条记述风土人情,大量征引古今地志、诗文、经史资料,娓娓详备,堪称中国节日岁时节令的百科全书,记录丰富别致的民间生活。
🥔送芋鬼。在广东高明地区,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扫墓祭祖。《清通礼》写道:“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意思是在霜降的时节,祭拜洒扫坟墓,称作扫墓,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登高远眺。霜降时分,大气中的浮尘和污染物被秋风清扫,空气纯净,此时登高远眺,远离城市喧闹与尘埃,大口呼吸山间清新的空气,肺腑通畅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又可以观赏山间美景,转换心情。在这个时节登山可使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登山装备宝典》
索取号:G881/W94
馆藏地:市馆社会科学书库2
架位号:南楼二楼东区08架A面03列03层
推荐理由:是一本专为登山爱好者打造的装备指南,作者凭借多年登山经验,全面总结了46种专业登山设备。全书采用554幅高清图片,以图解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头部、身体、手脚的三大类装备以及徒步登山、攀爬雪山、登山随行场景使用的专业装备。书中细致地讲解了每一种装备的分类、功能、特点,以及如何选适合自己的装备、如何正确地使用和保养清洗各种装备。对于霜降时节想要登山游玩的新手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籍。
霜降:四方食事
霜降节气有着丰富的习俗和食物
霜降时节,大自然的阳气逐渐收敛并藏匿起来。中医强调,霜降时气候变化极大,需要健脾胃以固后天之精。煮温后甘温、健脾、益血补心的莲藕,脾、肺、肾三补的山药以及鱼汤都是滋补的不二之选。
吃柿子。霜降时,成熟的红柿子成为一些地方的应季美食。在当地人看来,食用红柿子不仅能抵御寒冷、保暖身体,还能补充筋骨。泉州的老人更是有“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的说法,而其他地方则认为霜降不吃柿子,冬季嘴唇易裂。
吃鸭子。在闽南地区,霜降被视为进补的重要时机,类似于北方的“贴秋膘”,在此期间,鸭子的销售异常火爆。闽南有句谚语叫作“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体现了人们对这一节气的重视。
《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
索取号:R212/Y28-9
馆藏地:市馆城市书房(专题休闲)书库
架位号:南楼一楼东区01架B面01列05层
推荐理由:本书将充分解析对应二十四节气食材中的养生能量,让大家的一日三餐跟着节气走。书中推荐的食材全部出自身边超市、菜市场,贴近大众生活,对应每个节气都有杨教授精心配伍的、为节气度身定做的典藏食谱,帮助一家老小吃对家常便饭、四季安康不生病!
完
责编:李镔飔
终审:王天亮
霜
降
发布于:北京市辉煌优配-炒股如何开杠杆-股票杠杆-配资网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