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硬气?毫无疑问,非明朝莫属。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论强大比不上秦汉,论富庶比不上唐宋,却因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圈粉无数。明朝皇帝也是各具特色,有一战成名的瓦剌留学生,有一心求道的炼丹大师,有罢工摆烂的硬核宅男,有不爱江山爱木匠的鲁班大师,虽然奇葩皇帝众多,却没有一个软骨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是历代皇帝的治国典范。那么如此硬气的明朝,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呢?接下来,让我们纵览历史轨迹,一口气看完大明王朝276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元朝末年,以蒙古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暴虐无道,苛捐杂税,使得民怨沸腾。又逢黄河大水,瘟疫爆发,沿河州郡百姓死伤无数。为解决水灾,公元1351年,元廷强征15万民众新开河道,时紧工迫,加之监督挖河的工吏克扣工钱,使得河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
又因黄河大水冲毁了沿河盐场,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国库更加空虚,朝廷便滥发纸币,使得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最终,爆发了以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为首的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在此影响下,各地民众纷纷响应,相继出现了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属安徽)的芝麻李部、南阳(今属河南)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部。此时,一个名不见经传、四处流浪的和尚,机缘巧合之下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谁曾想,就是这个和尚,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出身贫寒,家族兄弟中排第八,故名朱重八,幼年时曾为地主放牛,后因饥荒出家为僧,最终得以找到人生归宿,投奔起义军。
展开剩余90%朱元璋入伍后,因机智灵活,作战勇敢,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还将自己的养女(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这个马氏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马皇后,朱元璋在军中的地位和威信大大提升。
此时的义军,表面上虽都以“小明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天下共主,但私底下都打着自己小算盘,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就开始满足,称帅称王,完全忘记了百姓疾苦。就拿朱元璋当时所在的濠州城,就有5个元帅,不顾百姓死活,在城内相互争斗。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胸无大志,便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24人离开濠州,南下定元(今安徽滁州)。凭借自己在义军中的威望和个人魅力,各地武装纷纷归附,队伍不断壮大。朱元璋率领这支队伍,攻城掠地,向着滁州进发,途中又将定远名人李善长纳入麾下,很快,滁州便被拿下,不久又攻克和县、太平等地(安徽马鞍山)。
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占领重镇集庆(今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以此为根据地,3年时间内,又相继攻克周边常州、江阴、常熟、池州、扬州、以及浙东衢州、处州(丽水)等地,此时的朱元璋已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边则与陈友谅相邻,但也正因各方势力相互牵制,朱元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机会。在此期间,朱元璋请到了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出山,韬光养晦,实力越来越强。而此时的陈友谅也没闲着,意图联合张士诚吞掉朱元璋,公元1363年,陈友谅倾其所有兵力,号称60万水陆大军,剑指应天。
此时的朱元璋虽只有20万兵力,却也不得不应战,最终,在刘伯温的运筹帷幄之下,朱元璋在鄱阳湖水战中,大败陈友谅,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4年后,朱元璋又灭掉了东南的张士诚部,浙东的方国珍部,基本统一江南。同年,朱元璋发布《谕中原檄》,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并命大将军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伐元廷。北伐大军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潼关与汴梁。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同时立自己最喜欢的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同年,北伐军攻克元朝大都(北京),元顺帝带领王公大臣仓皇北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延续蒙元残余政权,史称北元。而蒙古在中原的统治就此结束,丢失400多年的幽云十六州也重新回到汉族政权的统治之下。朱元璋即位后,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他推行屯田制,鼓励垦荒,减轻赋税,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严惩贪官,重视教育,使得国力迅速增长,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认为,宋元的灭亡,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实行分封制,因此在立国之初,他就定下了”众建宗亲以藩王室"的政策”。先后3次对自己的子孙,共计25位藩王进行了分封,其中就包括永乐大帝朱棣,这也就为后面削藩夺位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为防止北元势力反扑,从公元1370年开始,朱元璋五征北元,收复甘肃、云南等地,使得北元朝廷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只能依靠大漠屏障,龟缩漠北,最终公元1388年,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之战中,被蓝玉率领的奇兵大败,北元就此分裂成鞑靼与瓦剌,虽苟延残喘,却也伴随着整个明朝200多年。除了北伐之外,朱元璋陆续平定了福建、四川、广东、广西等地,逐渐统一全国。
而在此期间,朝廷内部并不太平,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朋党居功自傲,势力不断膨胀,李善长推举的丞相胡惟庸更甚,在朝中遍植朋党,打压异己,独断专行,还害死了居功至伟的刘伯温,这让权力欲超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宰相胡惟庸九族及其党羽,此后不断牵连扩大,延续十年之久,被株连王公贵族,包括韩国公李善长等共计三万多人,史称胡惟庸案。此后,朱元璋废除丞相之职,结束中国历朝历代的丞相制度。同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公元1382年,秘密组建了遍布全国各地的锦衣卫组织,用来监视朝廷官员。
公元1391年,朱元璋“以江南地薄,颇有迁都之意”,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与洛阳,为迁都作准备。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朱标实地考察返京不久后,便患病去世,这令已经70岁高龄的朱元璋伤心欲绝。而在朱标患病期间,其子朱允炆小心伺候,昼夜不离,在父亲去世后,又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见朱允炆如此孝顺,十分喜欢,便立其为皇太孙,有意立其为接班人。而此时的朱允炆过于年轻,难以控制有着赫赫功勋、居功自傲的开国大将军蓝玉等淮西将领,为给朱允炆扫清道路,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蓝玉,被牵连的还有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开国公侯,共计1.5万多人,史称蓝玉案。
公元1398年,在位31年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其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意识到各地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便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密谋削藩。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先后被废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在高僧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历经4年的夺位之战,最终于公元1402年,攻入南京,建文帝则在后宫大火中下落不明,有人说他自焚而死,也有人说他从地道出逃,改换僧装,在各地流浪。同年,燕王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改元永乐。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强力镇压异议者,诸如齐泰、黄子澄等建文帝时期旧臣,其中最惨烈的当以誓死不降的方孝孺,被“诛十族”,以及藏刀意图刺杀朱棣的景清被赐以“瓜蔓抄”。为加强中央集权,继续实行削藩政策,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开启了明朝厂卫制制度,为后期宦官干政埋下了祸端。
然而另一方面,朱棣十分注重社会经济发展,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疏浚河道,减轻赋税,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大明国力空前强盛,史称“永乐盛世”。同时为了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公元1403年,命解缙、姚广孝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历时5年,完成《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11095册,3.7亿字,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又命郑和下西洋,加强与各国的经贸文化往来。从公元1405年开始,一直到1433年,郑和一共进行了7次远洋,覆盖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各国,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地区,极大了提升了明朝国威。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并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与此同时,从公元1409年到1424年,朱棣五次亲征漠北,大挫北元分裂后的鞑靼和瓦剌。公元1424年,在位22年的明成祖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享年65岁。其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又平反冤狱,极大的缓解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同时选贤任能,休兵止戈,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明朝国力保持强盛。公元1425年,因过度肥胖,在位仅10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暴毙而亡,年仅48岁。
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此时,原跟随朱棣夺权的汉王朱高煦自恃有功,权力日盛,打着“靖难”之名,起兵夺权,然不久即被明宣宗平定。平定叛乱之后,明宣宗延续其父仁宗治国理念,选贤任能,休养生息,使得天下太平,国力达到鼎盛,这段时期与其父仁宗时期,被称为“仁宣之治”,其成就堪比周朝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
公元1435年,在位10年,年仅37岁的明宣宗朱瞻基因病崩逝,其年仅9岁的儿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因年幼,由内阁文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张太后背后协助。在此期间,宦官王振因受到明英宗的宠信而迅速崛起,势力不断膨胀。到了公元1442年,张太后和三杨相继离世,明英宗独揽朝政,其宠幸的王振声势也如日中天,王振也成为明朝第一位专权的宦官。王振好大喜功,极力劝谏明英宗对外用兵,严重消耗了明朝国力,加之全国各地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最终爆发了福建、浙江一带的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广东的黄萧养起义,起义虽被平定,却严重削弱明朝国力。
公元1449年,已被明朝推翻80余年、退居漠北的蒙古瓦剌部落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抓住明朝衰落的时机,兵分四路,大举犯明。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率50万大军亲征,然而惨败被迫撤军,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时,遭遇瓦剌军队的伏击,全军覆没,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虏的消息传至北京后,兵部侍郎于谦立刻拥立英宗弟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于谦则升任兵部尚书,积极备战,全权负责北京防务。
同年,瓦剌军队挟持明英宗继续南下,攻入长城,直逼北京城下。在于谦等将领的英勇抵抗之下,明朝取得保卫北京战的胜利。此后,明朝由攻转守,在北方边境大规模修筑长城,同时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经济,使得明朝国力逐步恢复,由此转危为安。公元1450年,瓦剌首领也先见捞不到好处,便放了明英宗,以此求和,至此,被俘一年的明英宗返回北京,明代宗迫于朝政舆论压力,亲自出门迎接。明代宗接回哥哥之后,为防皇权被夺回,于是便将明英宗软禁在南宫,这一锁就是7年。
公元1457年,明代宗病重、卧床不起,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发动政变,拥戴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不久,在位7年的明代宗便去世,年仅30岁。明英宗复辟即位之后,在徐有贞的极力怂恿之下,杀死于谦等人;同时为王振平反,重用石亨、徐有贞这些夺门功臣。不久,这些功臣们相互倾轧,祸乱朝纲。明英宗又经过曹石之变,处死了石亨、曹吉祥等人,彻底掌握朝政大权。
公元1464年,前后在位两次,共计22年的明英宗朱祁镇因病去世,年仅38岁。其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明宪宗即位初期,颇有作为,为于谦平反,又恢复明代宗帝号,赢得朝野上下支持。选贤任能,体恤百姓,深得民心。到了后期,却怠于政事,极度宠幸比自己年长17岁的奶妈:万贵妃,以及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为加强特务机构,还新设置西厂,让汪直负责管理。公元1487年,万贵妃病死,明宪宗悲痛欲绝,不久也崩逝,在位23年,年仅41岁。其子朱祐樘即位,是为明孝宗。明孝宗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是明朝后期为数不多的有为皇帝。
他贬斥祸乱朝纲的方士、太监和外戚等1000余人,启用王恕、马文升、刘大夏等贤臣,使得政治清明,同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得明朝国力强盛,史称“弘治中兴”。同时,明孝宗还是一位宠妻狂魔,践行一夫一妻,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个人,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夫一妻的皇帝。为了解决张皇后牙疼的问题,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牙刷,这项发明也被2004年伦敦罗宾逊出版社出版的《发明大全》,评为人类历史上300项伟大发明之一。明孝宗也被广大女性称之为完美男人的典范。然而,天妒英才,公元1505年,在位18年的明孝宗朱祐樘去世,年仅36岁。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
明武宗是明朝历史上4位荒唐皇帝之一,重用以刘瑾为首的8虎集团,在这些人的溜须拍马之下,明武宗彻底放飞自我,玩的不亦乐乎,住进了刘瑾专门给他修建的豹房,朝政大权则全权由刘瑾处理。此时的刘瑾只手遮天,被称为站着的皇帝。刘瑾的专权,少不了得罪人。公元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没多久便被张一清和张永所率领的军队俘获。在押解朱寘鐇回京过程中,二位密谋铲除刘瑾,向明武宗揭发刘瑾罪状,八虎之首刘瑾被凌迟处死。当然,这位荒唐的皇帝也并无一无是处,他从小习武,喜欢骑射,自封大将军,于豹房之中训练兵士。
终于,一显身手的机会来了,公元1517年,蒙古鞑靼部落犯境,明武宗化名朱寿,自封威武大将军,率兵亲征,在明武宗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之下,鞑靼溃败,这场战役也使得明朝边境一段时间内得以太平。公元1520年,明武宗在南巡时落水于清江浦,此后身体每况愈下,于次年驾崩于豹房,在位16年,年仅31岁。因无嗣,便由其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明世宗即位初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得到朝野上下拥护,史称“嘉靖新政”,明朝国力强盛。但到了中期,明世宗满足于盛世局面,开始享乐。
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在此期间,因明世宗多疑暴戾,喜怒无常,宫人常被责罚,宫女们忍无可忍,在公元1542年,发动了“壬寅宫变”,明世宗差一点就被勒死。自此,明世宗更加崇信道教方术,从此移居西苑、专心修道,不理朝政,朝政大权全由宦官严嵩把控。这一事件也成为嘉靖朝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严嵩父子只手遮天,贪污纳贿,排除异己,致使朝政混乱,百姓苦不堪言,纷纷起兵造反。与此同时,外患不断。公元1550年,北方鞑靼趁明朝衰弱卷土重来,一直打到北京城郊,大肆抢掠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东南沿海,小日本倭寇不断侵掠,幸得戚继光所率领的戚家军,彻底荡平沿海倭寇,为隆庆开关奠定基础。
公元1566年,因长期服用丹药,在位45年明世宗朱厚熜病逝,享年60岁。由其子朱载坖继位,是为明穆宗。明穆宗是位有为君主,在位期间,启用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贤臣,兴利除弊,又重用谭纶、戚继光、王崇古等将才,加强边防。同时广纳谏言,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公元1571年,在内阁大臣高拱和张居正的策划之下,与鞑靼首领俺答达成了“隆庆和议”,双方开放11处边境贸易口岸,结束了明朝与蒙古政权长达200年的敌对状态,史称“俺答封贡”。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明朝国力逐步强盛。但明穆宗好女色,在位仅6年,便因纵欲过度中风离世,年仅36岁。
其年仅9岁的儿子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张居正夺得内阁首辅之位。在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十年里,大力改革,整顿官吏,改革体制、抑制豪强,减轻农民赋税,使得官场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军事上,加强军备,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开创万历中兴的局面。然而在改革过程中,张居正颁布的严格法令得罪了不少贵族。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明神宗开始亲政,迫于群臣的压力,以“专权”罪名追夺其官阶、抄没家产,导致改革成果逐渐废弃。而少了张居正,明神宗处处被大臣压制,公元1587年,明神宗因立太子之位,与群臣意见不合,引发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致使明神宗开始疏于朝政,长期的怠政使得朝政瘫痪,各党相互倾轧。
与此同时,从公元1592年-1600年,明神宗还先后发动了“万历三大征”,虽取得不少胜利,却也把张居正好不容易攒的家底败光,明朝由盛转衰,而北方的女真部落趁机崛起。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3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公元1620年,在位49年的明神宗朱翊钧去世,其子朱常洛即位,是为明光宗,明光宗接手的是父亲丢下的烂摊子,朝纲腐败,经济凋零,军力羸弱,大明王朝摇摇欲坠,而体弱、孤僻、压抑而又好色的朱常洛又无力挽回即将崩溃的局面,只得沉迷酒色,没几日就一病不起。不久,又因服用红丸离奇暴毙,史称”红丸案”,在位仅1个月。其子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明熹宗即位后,封其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又提拔其随身太监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2人深受明熹宗喜爱,狼狈为奸,擅权弄政,打压东林党人。
朱由校有个爱好,那就是不爱江山爱木匠,他的木工技艺绝对一流,做出来的家具巧夺天工,这也导致他无心理政,全部丢给魏忠贤处理,魏忠贤也由此独揽朝政,势力越来越甚,致使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他也被大臣们奉为”九千岁”。就在魏忠贤祸乱朝纲之时,后金势力越来越大,不断的进攻明朝,攻陷辽东40余城。而此时明熹宗还在阉党怂恿之下,杀了坚持正确抵抗路线的熊廷弼,其他忠臣良将孙承宗、袁崇焕亦遭猜忌。公元1626年,蛰伏几年的努尔哈赤大举进攻宁远(辽宁兴城),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坚城固守抗敌,最终击败后金,并重伤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不久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继位。
公元1627年,沉迷酒色的朱由校因寻求长生,长期服用“仙方灵露饮”,致使全身水肿而死,年仅23岁。其子朱由检继位,是为明思宗,也就是崇祯帝。崇祯帝胸怀大志,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一心想要重现大明雄风。即位之初,就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同时重用袁崇焕对付割据辽东的后金政权,后金在皇太极的带领下,不断没有被削弱,反而四处出击,五次入塞劫掠,攻克山海关外的众多明军据点。
公元1629年,皇太极大举入塞,绕过袁崇焕在蓟州(今天津)的防线,直逼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袁崇焕虽拼死击退金军,但此时的北京城内出现袁崇焕“引敌胁和”的传闻,加之一些与权贵、太监与其不和,纷纷向崇祯帝告袁崇焕的状,致使崇祯帝以谋反罪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崇祯帝这一作死行为无疑是自毁长城,他到死都不知道这是皇太极的反间计,直到清代修撰《明史》时,才被批露。
在此期间,又逢天灾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各地农民起义纷纷爆发。其中,李自成于陕西榆中起义,张献忠于米脂起义,农民起义军犹如燎原之火,由陕西向外迅速蔓延。公元1636年,后金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此后,大清将领多尔衮率军南下,绕过山海关,五次入塞劫掠,公元1640年,清军再次入侵明朝锦州与宁远,明军倾尽国力打造的10万精锐损失殆尽,大片领土丢失,只剩吴三桂所率领的3万残兵退守宁远。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并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临终前,写下血书”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以最惨烈方式完成明朝气节终章,自此,存在了276年,传16位皇帝的大明王朝就此灭亡。
发布于:重庆市辉煌优配-炒股如何开杠杆-股票杠杆-配资网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