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180 年,相国吕产等人听说齐王刘襄召集诸侯,准备攻入长安,声讨吕氏,要诛灭吕氏一族。
吕氏子弟顿时慌了神,赶紧派颍阴侯灌婴带兵去阻挡齐王和诸侯的军队。
灌婴到达荥阳一带后,和身边的人商量说:"吕氏现在手握重兵,盘踞关中,他们的野心很明显,是想取代刘氏自立。如果我现在打败齐军,再回到长安,无疑会让吕氏的气焰更盛,等于是在帮他们壮大势力。"
于是,灌婴决定让军队驻扎在荥阳,没有贸然进攻齐国的军队。
同时,灌婴派使者去见齐王和诸侯,表示愿意和他们联合起来,一起静观其变,等吕氏真的作乱时,再联手诛杀吕氏。
齐王刘襄听了灌婴的话后,便把军队撤回齐界,按约定静候消息。
可怜的吕氏子弟!
吕产本来是想让灌婴去消灭齐军,结果灌婴这小子根本不是他们的人。
说到灌婴,其实只想着两头押注,置身事外,反正自己掌控军队,谁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灌婴这一步很妙,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琢磨一下,灌婴至少有 4 种选择:
1,如果吕氏在长安政变成功,灌婴就依靠吕氏,吕氏也离不开他这个在外带兵的;
2,甚至灌婴可以在外面拥护一个刘姓诸侯称帝,割据一方或者打回长安;
3,如果吕氏在长安搞事失败,灌婴恐怕立刻就会倒向另一边;
4,如果长安的同僚们搞掉吕氏,灌婴哪怕什么也不干,依然有功,因为他稳住了诸侯讨伐吕氏的大军。
灌婴这小子才是真的精啊,跟着刘邦南征北战活下来的人精!
灌婴这小子绝对就是打的这个主意,这才是保身的大智慧,好像置身事外,但是,又是特别重要的人物。
再说吕禄和吕产,他们虽然手握大权,可实际上呢?
一方面想要搞事情,另一方面又一直担心,内部担心周勃、刘章虎视眈眈,外部又害怕齐楚联军来袭,还担心灌婴会突然反水,背叛吕氏。
所以,他们只能等着灌婴和齐军先交锋,看看结果,然后才敢在长安发动政变,这就导致他们一直犹豫不决。
其实,这个时候对吕氏来说,已经是四面楚歌,成了死局。
灌婴这小子早就成了骑墙派,只是在观望长安的风向。
而吕家呢,外部没有实力,只能死守长安,家里也没有什么能人,更没有真正的盟友。
手里虽然有高位和一时的权力,但说到底,吕氏已经没有后手,谁也靠不住,自己更是没有底牌,彻底走进了死胡同。
当时的吕氏,说起来势力好像很强大,比如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衡山王刘朝、鲁王张偃这些人。
但问题是,这帮孩子年纪都还小,都留在长安吃干饭的。
再加上赵王吕禄、梁王吕产,分别统帅南北两军。
可以说,吕家的势力也就这些人了,但是,基本上都是菜鸟。
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就从吕禄说起,光看吕禄就能看出来吕家这帮人到底有多菜。
周勃虽然也想搞事情,但他手里没有兵权,根本调动不了军队。
而郦商这边,有个儿子叫郦寄和吕禄关系还挺亲近的,两个人形影不离,亲如兄弟。
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谋,派人劫持郦商。
他们让郦商的儿子郦寄去劝说吕禄:"高帝与吕后共同平定天下,刘氏立了九位王,吕氏封了三位王,这些都是经过商议并公布于众的。如今吕太后已逝,皇帝年幼,您身为赵王,却不急于就藩,反而留在长安担任上将,统领军队。这让大臣和诸侯都感到疑虑和不安。您不如归还将印,把兵权交给太尉,让梁王一起归还相国大印,跟大臣们盟誓后前往封国。这样,齐军必然会退去,大臣们也能得到安抚,您就可以安稳地做您的诸侯王,将封地传给子孙后代。"
吕禄觉得老朋友郦寄说得有理,便想交出兵权,派人将此事汇报给吕家长辈,征求他们的意见。
然而,吕家内部意见不一,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吕禄因此犹豫不决。
吕禄与郦寄关系密切,经常一同外出打猎。
一次,吕禄打猎路过姑妈吕媭家,特意前去拜访。
吕媭见侄子如此不争气,悲愤交加,说道:"你身为将军,却远离军营,我们吕家恐怕将来会死无葬身之地。"
吕媭说完,将家中的珠宝玉器全部取出,狠狠地摔在地上,怒斥道:"我们吕家迟早要遭受灭族之灾,我还要为别人保留这些财宝吗?"
很显然,吕禄并没有把姑姑吕媭的话放在心上。
而周勃想要进入北军,但苦于手中没有兵权,根本无法进去。
这时,襄平侯纪通掌管着皇帝的符节,他派人假传皇帝的命令,允许周勃接管北军。(不用猜,纪通这家伙一定是陈平、周勃一伙的)
接下来,周勃立刻安排郦寄和刘揭一起去劝说吕禄:"皇帝已经派人通知太尉,要镇守北军,你还是把将军印归还,赶快离开长安回到封国,否则恐怕大祸临头。"
吕禄觉得自己和郦寄是好朋友,对方不会坑自己,于是就把将军大印交给了刘揭。
这样一来,兵权自然也就落到了周勃手里。
周勃拿着印信到达北军时,吕禄已经离开北军。
这一刻,吕禄犯下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军权没了,他还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富贵吗?这正是吕禄愚蠢之处!
整个事情,咱们这么回顾下来,吕禄可以说一直在犯错,咱们可以总结 3 点:
第一,身居高位,却没有能力和魄力。
齐王刘襄号召诸侯讨伐吕氏,吕家作为掌管军权的一方,居然让一个外人灌婴带兵,却没有制衡灌婴的手段,结果灌婴却成了骑墙派,一下子让吕氏陷入被动。
吕禄和吕产在长安一直等着灌婴和齐军交锋,但却迟迟等不到消息,结果他们又开始犹豫不决。
吕禄并没有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第二,他太容易轻信他人。
吕禄觉得自己和郦寄是好朋友,认为好朋友不会欺骗自己,不会坑自己。
面对姑姑吕媭的警告,吕禄却没有警觉,依然相信郦寄这样一个外人。
第三,缺乏主见和经验,也不懂得谨慎。
面对郦寄的反复劝说,让他交出兵权、回到封国,吕禄就已经动摇了(郦寄这"好友"老让他放弃兵权,他为什么就不想一想,这家伙安什么心呢!)。
被郦寄这么一吓唬、一忽悠,他就想着回封国。
但是,如果没有了兵权,他还能保住自己的富贵吗?
这就是目光短浅,看不清局势。
同时,他还把自己的安危寄托在别人的信誉上,相信将来不会被清算,这简直就是愚蠢至极。
只有手里握有兵权,才能相互牵制、相互制衡,这才是王道。
如果敌强我弱,你放下兵权,就等于是自取灭亡。
一旦对方翻脸,他将会毫无办法。可惜,吕禄没有看明白这一点。
面对郦寄和刘揭的再次劝说,他居然也不和族人商量,直接扔下将军大印离开。
如此没有主见、不谨慎,做事不想后果,这样的人,能有好结果,这简直就没有天理!
可以说,正是因为吕禄的草率和对郦寄的盲目信任,才让他把吕氏彻底推向了深渊。
说到底,吕禄、吕产这些吕氏子弟,能够封王、掌权,完全是沾了长辈(吕雉)的光。
但是,他们虽然身居高位,却没有经历、没有历练,根本难以独当一面。
吕禄的脑子里更是一团浆糊,面对复杂的情况无法处理,面对他人的忽悠也没有主见。
可以说,吕禄如此愚蠢、单纯,看不透人心,居然还想着长期占据高位,保持富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而吕禄的愚蠢,也给吕家带来了滔天大祸。
这就是周勃、陈平诛灭吕氏的最重要一环——搞掉了吕禄的兵权。
陈平和周勃都没有亲自出手,只是安排几个小人物,就拿到了兵权。
吕禄这些"小白兔"跟周勃、陈平这些老狐狸相比,终究还是差得太远。
城府太浅的人,终究还是玩不了权力的游戏,一不小心就会身死族灭!
你觉得是这样吗?
这是专栏第 76 节,观看更多专栏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订阅全部专栏内容,后台回复:专栏)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加入《资治通鉴》读书群,加我微信(zixiaoread)
李子霄 ,《资治通鉴》实践导师,畅销书作者,自媒体专栏作家。长期解读《资治通鉴》,深耕职场管理领域多年。
著有图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
线上专栏《资治通鉴: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制胜谋略: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刘邦的启示》等。
辉煌优配-炒股如何开杠杆-股票杠杆-配资网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