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第一回第一句,便点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没有一个封建王朝能统治千秋万代,有分有合才是正常的。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人,他能察觉到这个规律并不奇怪,但他并不是第一个察觉到这个规律的人。
第一个发现并提出这个规律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天下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中记录的,是孟子在齐国的遭遇,其中有一段孟子与他的弟子充虞路的对话,引人深思。
当时孟子在齐国遭受冷遇,正在琢磨着该怎样离开齐国,接下来又要去哪里。
展开剩余91%说实话,孟子当时的心情很不好,因为他在齐国没干成什么事,如今又要被人给挤兑走了。
虽然对于孟子这样的儒家学者来说,被挤兑走才是常态,但是真遇上这种事之后,孟子心里还是不痛快。
学生充虞路发现了老师的低落,赶紧过来宽慰老师。
充虞路说:“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充虞路就对孟子说:“老师,您看起来心情不太好啊!前几天我听人们说,‘君子不会因为命运的不公而埋怨上天,也不会把自己如今的不如意归咎于他人’。”
虽然看起来充虞路是在指责孟子,但其实这是充虞路在宽慰孟子,说他志存高远,无人能理解。
之所以能这么理解,是因为“不怨天,不尤人”这个典故,是孔子说的。
当时年迈的孔子闲来无事,在院子里散步,走着走着他心里就不高兴了,发起了牢骚,说这天下没有能理解他的人。
子贡在旁边劝慰:“老师怎么能这么说呢?世上怎么会没有能理解您的人呢?”
然后孔子就说了一段话,大概意思就是,我不怨天不尤人,真的很厉害,能理解我的就只有上天了吧!
这句话看似是在抱怨,实则是在自夸,用到孟子这里,就是充虞路再借孔子的故事,宽慰孟子。不过孟子倒是没那么伤心,他很快就振作起来了。
孟子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对充虞路说,今时不同往日,当年孔子可以说“不怨天,不尤人”,现在可不行了。
每过五百年,就会出现一位平定天下的王者,而这位王者身边,必然会有名望极高之人辅佐他。
如今距离周朝建国已经七百多年了,算算日子,早就过了五百年的期限。
如今天下大乱,到处都在打仗,从时势来看,那位王者也应该出现了。
但是时至今日,却没有一点征兆,这肯定是上天不想让天下太平。
因为如果想要让天下太平的话,当今天下,除了我,还有谁能成为那个辅佐王者的人呢?
孟子这话看似在说自己,实则在暗讽齐王,说他不是那个能平定天下的强者。
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孟子,凭什么能得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结论?
现代人根据两千年历史总结出来的规律,孟子为什么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了?
周朝之前的历史,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是很明显,孟子是知道的,要不然他也没办法仅根据一小段历史,得知历史的轮回。
至于孟子到底是如何知晓从前的历史,又是如何凭借历史得出“五百年出王者”这个结论的,我们也没法去探究了。
不过,我们知道,这个结论是对的。
五百年的轮回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宠信褒姒,来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结果导致“狼来了”效应,就算他们真的遇上了危险,各地诸侯也不用打算来帮助周幽王。
就这样,犬戎人直接攻破了周朝国都镐京,西周宣布灭亡。
不久之后,东周建立,春秋时代开始了。
549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代。从东周建立到秦朝建立,就是五百年左右。
秦始皇完成大一统之后,想要永远统治天下,因此他规定,在他这个始皇帝之后的皇帝,就是“秦二世”“秦三世”乃至“秦万世”。
不过,秦始皇的想象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秦朝二世而亡,连三世都没见到就结束了。
其实秦朝和汉朝可以放在一起看,因为秦朝一共也就十四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汉朝分为两截,西汉有210年,东汉有195年。
汉朝国祚四百零五年,再补上一个四十六年的三国时期,也差不多是五百年。
虽然都是五百年,但是五百年与五百年也不一样。
汉朝的五百年是安定的五百年,而从晋朝开始的这五百年,是混乱的五百年。
公元266年,司马炎接受魏元帝曹奂的禅位,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
但是晋朝也就安定了几年,之后便是漫长的乱世。
数百年后,杨坚又统一乱世,建立了仅有三十七年的隋朝,隋朝之后就是安定的唐朝,而唐朝之后就又是不安定的混乱的五代十国……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从未改变,但是有一点很明显,那就是在混乱与安定之间切换得越来越快。
孟子那时候还能说五百年,到了汉朝就成了四百年,再往后就是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唐朝的两百多年,宋朝三百出头,明清两朝也都是接近三百年。
由此可以猜测,天下大势的更换时间也是一个范围的,一个阶段最长不会超过七百年,最短也不会短于两百年,至于一些特殊情况就不在考虑范围内。
不过,时间的长短对于历史周期律的影响并不大,因为这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一个王朝为什么会兴盛,又为什么会灭亡?看似是王朝统治者的更换,实则是底层百姓的生死。
一个王朝要建立起来,免不了要打仗,打仗就要死人,死的人多了之后,活下来的那些人就可以占有更多的资源,活得更好。虽然这么说很残酷,但事实如此。
但是随着王朝的发展,人口却越来越多,资源却越来越少,大部分的资源被小部分人霸占,逼得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进而改朝换代。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因此土地兼并就是最大的问题,农民只要有地种,有饭吃就没问题,但是很多时候,连这点小小要求也不能被满足。
一个王朝建立之后,总会经历一个走上巅峰再走向低谷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土地兼并会越来越严重,发展到最后,就会变成国家没钱、百姓没命,想不反也不行了。
只要造反,就要打仗,只要打仗就会死很多人,只要死很多人,剩下的人就能开启下一个循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生活好,王朝才能寿命长。
孟子对一点深信不疑,因此他提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可惜上位者心中欲望,不允许他们相信这一思想……
发布于:山东省辉煌优配-炒股如何开杠杆-股票杠杆-配资网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